星期一, 7月 18, 2005

假如我是隱蔽青年的…系列三-我就是隱蔽青年

Friday, April 04, 05

誰說我是隱蔽青年?

今天是兒童節,據說以往並沒有「青年」這個概念,因此聯合國也只有《兒童權利公約》,雖然它涵蓋至十八歲,但從字面上明顯地便沒有「青年」的概念,是否正是如此,青年和兒童命運就是如斯不同了?
昨天我收到媽媽和愛人的信,驚覺自己還是兒童的時候,倒是挺幸福的,有兒童節、又得成年人寵幸,但當我們成為「青年」以後,就彷彿搖身一變成為眾矢之的,由過去常版人稱為「飛仔」、「老泥妹」、「wet妹」,到前年的「雙失青年」、現在的「隱蔽青年」,社工和區議員更直指隱青如「計時炸彈」一觸即爆,擔心會重蹈去年底日本發生的暴力事件(註二),似乎社會上的人總害怕我們一班青年過得太安樂,在每個年代非要摑我們耳光不可。
聽說香港的「隱蔽青年」一詞原自於日本的「引籠青年」(Hikikomori),那兒有一百萬的青少年終日在家上網玩電腦而不外出,而香港又說有六千名十至廿四歲的「隱青」,超過八成如我這般沉醉於電腦及網絡世界中,外界人認為「他們多來自低下階層,與社會缺乏聯繫、害怕與外界接觸、缺乏自信及安全感,多沉迷打機及封閉於自我世界之內,屬低學歷、低技術、低動機的『三低』人士。」(東方日報,01-04-2005),雙失又三低,不是在說我們是這個社會上的失敗者麼?
香港又會有人稱Hikikomori大多都是Otaku(禦宅族,或稱御宅)分子,我和他們一樣,都是一級動漫迷,但他們更強調透過欣賞動漫而介入社會改造之中,而且在日本更不少在相關產業擔當重要角色,例如《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監督便正是Otaku。其實Otaku這詞本義就有與外界溝通的意思,因此外界形容Hikikomori和Otaku是隱蔽的一群,確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註三)
日本有一位自稱「Otaku之王」的岡田斗司夫曾言,Otaku的重點只不過是從自己喜歡的事物中實踐自我而已,手塚治虫的漫畫不就是一個追尋理想世界的具體表現嗎?人之價值不就是要成全自己嗎,為何世人卻要教導我們忘記他呢?
媽媽的信又再次地重覆她唯一會與我溝通的內容,就是叫我外出工作,叫我百忍成金、面對現實,我並非拒絕和她溝通,但日日夜夜如「阿彌陀佛念經機」般的對話內容,那麼不溝通也罷!
玩電腦只是我們的嗜好,沉默寡言、內向只是我們的性格,喜愛寧靜晚上只是我們的偏好。我們不需要甚麼「青年節」,只是希望有一個會尊重我們的空間吧!

Posted by忍者 at 03:00AM 0 comments

參考資料註一、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隱蔽青年」現況及需要研討會》http://www.hkcs.org/gcb/letswalk/hiddenyouth/hidden.htm,2005年。註二、壹本便利第689期,〈一觸即發!隱蔽青年變擲物狂〉,2005年4月6日。註三、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唐山出版社,2004年。 延伸閱讀一、葉蔭聰:〈「隱蔽」的香港〉,獨立媒體(香港)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23591&group_id=10,2005年4月4日。二、邵家臻:〈你隱蔽,我隱樣〉,都市日報,2005年3月29日。三、麥思薇:〈禦宅族精神 助隱蔽人重返社會〉,明報,2005年4月17日。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