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30, 2008

台灣的公督盟與我在香港的民陣

有些人對本人之前寫的一篇博客文章的題目視為低俗,但正如Jeff所言,這才是「符合國情及香港現況」的口號,有說國內沒有什麼是真的,只有騙子是真的,不是嗎,連香港的政改同時也符合國情,泛民一直爭取時間表和路線圖(不包括我在內,其實如果阿爺給予你一個很爛的表和圖,都是一個表和圖啊!你要還是不要?),現在不就是給了一個假的給你嗎?政改和我們日常生活對內地的印象扣連在一起,妙哉!假的固然,但重點是,我們為什麼要把這條橡筋的製作權交予中央。

前幾天和幾位來自台灣的NGO朋友交流,當中有一、兩位就是因為其台獨背景而不獲發簽證來港,他們大多來自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背景都是環保團體、主婦聯盟等,都是中間偏綠的,與我之前認識的台灣朋友很不同,這一群都是年長的前輩,同時來自台灣各地與農業相關的組織(所以與我較常接觸的台北城市人不同,去到酒吧和發泡膠產品都會明顯地表現得非常不安),難得的年輕人在其他的長輩面前都是不多言且又恭恭敬敬的,交流之前做過一丁點功課,看過參與者所屬團體的網頁,有一個其實之前已有聽聞的組織「澄社」,看她們的網頁,就是一個會支持拆除「大中至正」牌匾的組織,我的台灣朋友就一直在說,陳水扁上台後的這幾年,如何地打挎了台灣的社會運動,但這班朋友卻是我聽過的最為民進黨護航的人,其中一位香港代表問他們若然國民黨重回總統之位,她們有何看法時,直言其憂慮:民進黨有多差都好,都會比國民黨好,更說民進黨上場後各個委員會都有各個性別都需超過三分之一的規定。

當我自我介紹我是民陣的幹事與及民陣的工作時,他們都表示得很驚訝和佩服香港可以動輒有幾萬人參與遊行,令他們羨慕不已,當我們過去看台灣不單是民間社會有許多理念及理論討論的土壤外,亦可以有壯麗的十萬人計的04年集會和去年紅軍的遍地開花,總是從他者才可以見到自我的價值嗎?

昨天在新興的討論談起,如說民陣成立的根本,會是要破一隻廿三條的大怪獸,又是想立一個人權委員會,但破,或說是被動地回應,總是會比建立一個新議題及運動來得容易,廿三條已被擱置,爭取人權委員會在本地社運的議程不怎為見,而民生議題已有不少聯席成立了,關注綜援檢討、最低工資、全民退休保障、婦女、同志、基督徒等,而推動民間團體關注政制民主或人民民主的議題又似乎裹足不前,這幾年的參與甚至已令我看民陣都自卑起來,以為已沒有人關心其發展或肯定其價值,因此我都甚少主動向朋友求教如何解決相關問題,不過那晚Charles和東和我一直聊到凌晨兩時多,和之前給予意見的聰哥,都實在感激。

下次再談113遊行的觀察。

星期二, 1月 01, 2008

唔要condom充橡根,我要普選先最真!

真普選還是假普選,還看提名委員會!

上星期六晨早起床便是人大公佈特首政改諮詢報告的表決結果,表明「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選舉可以實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當now新聞上的蔡子強和民主黨前主席楊森對結果甚表歡迎,認為中方釋出善意之時,楊更表達出「成功爭取普選時間表」的態度,我心中不禁一寒,當人大連2012立會功能和直選比例、分組點票都不願放手時,這個2017特首普選究竟有多少民主成份呢?大家不要忘記競選特首還要過提名委員會這一關。

當2005年特首提出五號政改報告書時,曾有人向泛民建議以公投來讓香港人表達出對普選的意見,但後來泛民有議員(特別是公民黨)認為爭取路線圖和時間表更為針對性,因此「路線圖」和「時間表」這兩個香港近年的政制民主運動的關鍵詞就產生了,其實明眼人就會發現,圖也好表也好,也是普選產生的辦法,如果中方或特首提出2047才有普選,嚴格而言泛民也是成功爭取,但他們的回應就是如果他們真的提出一個很久之後才可以有普選的方案,社會必有反彈,因此這個討論也沒有繼續下去了,或許曾蔭權也意識到如果先討論路線圖,圖中每一步都可能引來反對聲音,就如05年的五號報告書一役,曾蔭權固然小器如怨鬼一樣,爭取每一次機會去怨懟泛民當年的否決,曾鈺成亦於12月12日其在星島的專欄為特首解畫,說特區政府已「從「先圖後表」到「以表促圖」」,易於理解,特首和中央就是推一個簡單的年份出來,就如這次是「2017『可以』有普選」,但那個「普選」的內容和條件是什麼呢?人大會議已表明,普選行政長官亦應經提名委員會提名,但沒有提及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產生辦法,而曾蔭權在上星期六朝早的記者會已提出有關細節會留待策發會在春節後再討論,但那個提名門檻會如何?香港人都深明中央能控制提名及選舉委員會的力度,如果日後的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式仍像選委會,試問中央還會讓梁家傑對曾蔭權的情況再次發生嗎?最終十年後所謂的普選就會否是梁振英加唐英年加曾德成?這種沒有選擇的普選,意義何在?

那一種寒,同是因為感受到未來的政制民主的路愈來愈難走,曾蔭權這個「先表後圖」的方式,表面上是給了一個明確的年份,但這個「普選」的內涵是什麼呢?想不到人大的議決廿四小時不到,已經露出了其尾巴,原來中央對「普選」的解讀並非是一人一票,當中還會包括功能組別,還會包括佢揀完揀剩才讓你揀的「選舉」,但很多人就2017幾個字魚目混珠,在星期日的城市論壇中,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和民建聯立會議員譚耀忠就好像雙龍出海般,說擔心泛民會阻礙了2017的普選,這是一個怎樣反智的年代?給你一個沒有內容的2017,然後就要你受!即使那個是假的、是爛的2017,你也得接受?!否則你就會是香港民主發展停滯不前的人,這是什麼道理啦?可怖的是,在星期日,民陣與泛民開記者會之後的會議中,有某政黨表示未來幾個月其黨的策略會少鬧中央及特區政府,而專注在選舉細節上爭取,我相信這個想法在泛民陣營中不是孤例,你要麼「硬食」,否則就要努力「打假」吧。因此有朋友也作一個積極的分析,這就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這場「打假運動」成為一個公眾教育,讓香港人都能分清不同選舉制度的「真」與「假」。